真.星際過客:首次發現太陽系外的星際天體「黑麻麻」‘Oumuamua!
- 允乾 周
- 2022年11月12日
- 讀畢需時 8 分鐘
科學家首度目擊來自太陽系外的不速之客! 什麼?太陽系遭到外星人闖空門了嗎?請保持冷靜,讓我們娓娓道來。
要介紹這位不速之客,就從它的名字談起好了。我國法律規定,每個人只有三次改名機會,而成年之前只能改一次。而天上的星體可沒有這個限制了,但是一般根本不會隨便改名。這個奇怪的天體,在發現後一個月內,就換了三次名字。
改名的事情,我們就先賣個關子,現在先告訴你它的綽號。泛星計畫(Pan-STARRS)幫它取了一個很可愛的綽號:‘Oumuamua。這個字來自夏威夷語,意思是「第一個來自遠方的信使」。中文翻譯有趣了,中國大陸翻譯為「奧陌陌」,而臺灣天文同好想到了臺語的諧音,就把它暱稱為「黑麻麻」[1]。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就姑且稱它為「黑麻麻」吧!

藝術家繪製的「黑麻麻」(1I/2017 U1)想像圖。圖/ESO/M. Kornmesser
泛星計畫:難道不是彗星嗎?
「黑麻麻」的發現是在 2017 年 10 月 19 日,夏威夷大學的天文學家羅伯特.韋雷克(Robert Weryk)利用泛星計畫的 1.8 米望遠鏡,搜尋近地小天體,而發現這個快速移動的詭異天體。起初根據軌道型態,這個天體被歸類為彗星,名稱訂作 C/2017 U1(C字號代表長週期彗星)──這是「黑麻麻」的第一個名字。
很快地,科學家發現它並不是彗星。10 月 22 日,加法夏望遠鏡(Canada–France–Hawaii telescope; CFHT)的觀測發現,這個小天體的特徵,與彗星非常不同。它比較像是一個小行星。
彗星與小行星有什麼不同?主要的差異是它們的組成物質,彗星是冰和塵埃構成,小行星則是岩石構成。彗星靠近太陽的時候,身上的冰會揮發,塵埃也會跟著散至周圍,使我們可以看到一團光暈,稱為「彗髮」。
彗髮是觀測上用來認定彗星活動的重要線索。當帶有揮發性水、冰成分的天體向著太陽靠近時,太陽輻射能量的強度將隨著距離減少而逐漸上升,在不同的太陽距離下會驅動特定化學分子的揮發,而使他們顯現出彗髮、彗尾結構,這個開與關的邊界距離我們稱之為雪線(snowline)。比較常被討論到的雪線有 12 天文單位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及 5 天文單位的水 。[2]
加法夏望遠鏡的觀測,以及甚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e; VLT)和南雙子望遠鏡(Gemini South Telescope)後續幾天的觀測,都一再顯示,C/2017 U1 並沒有沒有彗髮。也就是說,它根本不是彗星!世界時 10 月 25 日凌晨才剛登記為 C 開頭的名稱,當天晚上立刻改掉,改稱為 A/2017 U1 [3],A字號代表小行星。

甚大望遠鏡、南雙子望遠鏡觀測「黑麻麻」(1I/2017 U1)的多張影像疊和,藍圈中的白點就是「黑麻麻」,研究人員發現它周圍沒有彗髮。圖/ESO/K. Meech et al.
它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首度探測到的星際天體
彗星改認定為小行星,還不足以讓「黑麻麻」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真正精采的是,它竟然來自太陽系外,是闖入太陽系的不速之客!
過去人們從來沒有看過任何一個「亂入」太陽系的星際天體,不過科學家早已預言,我們有一天會看到。著名的行星科學家艾倫.斯特恩(Alan Stern)在1997年曾說過:「我們知道星際彗星存在,只不過天文學家還沒看過任何一個。」當時他也說明,將來科學家能夠找到星際彗星[4]。
為什麼科學家老早就料到,會有「黑麻麻」這樣的天體闖入太陽系呢?
事情是這樣的。太陽系行星形成的過程中,有很多微行星遺留下來,成為彗星、小行星這樣的小天體。但也有許多微行星沒有在太陽系內生存下來──它們走到木星這樣的巨大行星旁邊,就像是小蝦米遇到大鯨魚,被木星的重力甩一巴掌,甩飛到太陽系外。別人的太陽系也會有同樣的事情發生,有些微行星被巨大的行星甩出來。這些被別人甩出來的東西,流浪在星際間,有可能某天就流浪來到我們家門口了。

「黑麻麻」(1I/2017 U1)的運行軌道。圖/NASA/JPL-Caltech
「黑麻麻」發現之後,研究人員經過初步的分析,就懷疑它是來自太陽系外的天體。10 月 22 日,結合了加法夏望遠鏡的觀測結果,才終於證實「黑麻麻」的軌道是雙曲線,而不是封閉的橢圓。也就是說,「黑麻麻」的軌道並無被太陽的重力束縛,它根本不是繞著太陽公轉的天體!
許多望遠鏡搶在「黑麻麻」離去之前觀測,於是科學家能夠精密地重建出「黑麻麻」的運行軌道。原來,這個小天體在 2017 年 9 月 2 日從太陽系盤面上方穿入水星軌道內,9 月 9 日最接近太陽,10 月 14 日行經地球軌道下方。太陽系的天體大都分布在接近同一盤面上,外來的闖入者軌道才如此怪異,這下又形跡敗露了!
「黑麻麻」的軌道速度實在太快,以秒速 26 公里的相對速度進入太陽系,太陽的重力根本不足以減慢它到能夠捕捉在太陽系內運轉。顯然,這位神秘嘉賓無意留宿在太陽系中,因緣際會來了一趟,與我們萍水相逢罷了。它不甘做太陽的奴僕,一生只接近太陽這一次,未來將與我們漸行漸遠。
也許它正吟誦著這首詩呢:「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11月6日,國際天文聯合會(IAU)為「黑麻麻」正名,在接到申請後不到24小時,就同意為它專設一個新的天體分類── I,代表星際天體(interstellar object)[5]。於是,「黑麻麻」再度改名,成為 1I/2017 U1,開頭的 1 就表示它是此分類的第一號了。‘Oumuamua這個稱號也被正式認可,可寫為1I/2017 U1 (‘Oumuamua)。
奇形怪狀的不速之客,是外星人派來的間諜?
「黑麻麻」不僅行蹤詭異,它的長相也非常怪異。
科學家根據甚大望遠鏡、南雙子望遠鏡觀測到的光度變化曲線,了解「黑麻麻」的特徵。若小行星不停在自轉,有時某一面對著我們,有時則是另一面對著我們,如果整體表面材質夠均勻,比較大面積的那個面對準我們的時候,看起來就會比較亮。

上圖是「黑麻麻」(1I/2017 U1)自轉的模擬,右圖是光度變化的曲線。大面積的面對著我們的時候,光度達到高點。圖/維基百科(nagualdesign創作)
研究發現,「黑麻麻」大約 7 至 8 小時自轉一圈。出乎意料的是,它的光度變化,高點和低點竟然落差 10 倍!這表示大的面和小的面,面積可能有高達10倍之差異。也就是說,「黑麻麻」的形狀就像是一根長棍,長寬比可能高達 10:1,或者至少5:1 或 6:1。各項研究推測數據不一,但大約是長幾百公尺,寬、高各幾十公尺。
在太陽系裡,人們幾乎沒見過「黑麻麻」這樣奇形怪狀的天體。事實上,這種奇怪的形狀,本身的力學結構很難維持。你可以設想,一根棍子容易斷成兩截,但是一顆球不太容易,但「黑麻麻」怎麼會是以棍狀的模樣遊走到我們的太陽系中呢?

藝術家繪製的「黑麻麻」(1I/2017 U1)想像圖。「黑麻麻」的形狀是長柱狀,這種形狀在太陽系天體中非常罕見。圖/ESO/M. Kornmesser
為什麼第一個看到的星際天體,就長得這麼怪呢?開始有陰謀論出現了,有人懷疑,搞不好是外星人派來的探測器!不過,專門搜尋外星訊號的突破聆聽計畫(Breakthrough Listen),12 月 13 日利用美國維吉尼亞州的綠堤望遠鏡(Green Bank Telescope),來偵測「黑麻麻」是否有出自科技裝置發出的電波訊號。結果如何呢?沒有鬧上新聞頭條,你大概也猜得到,結果是沒有任何可疑訊號。
雖然不是外星人派來的間諜,但我們還是很想知道,「黑麻麻」到底是從哪裡來的。根據軌道的方向,它可能是從織女星的方向來的。不過,以每秒 26 公里的速度推算,它仍然要走 30 萬年才能從織女星來到太陽系──而三十萬年前,織女星根本不在現在的那個位置。所以,來自織女星也不合理。
有趣的是,「黑麻麻」每秒 26 公里的移動速度,很接近太陽相對於銀河系周圍物質的移動速度。這又是一個證據,「黑麻麻」是星際中的天體。不過,它的速度並不與太陽系附近任何一個已知的恆星系統一致。至今「黑麻麻」已經漸行漸遠,科學家仍無法確認它從哪裡來。
「黑麻麻」走了,留下更多關於太陽系外的疑問
而經過科學家持續的研究之後,情況又更複雜了:2017 年 12 月艾倫.費茲蒙(Alan Fitzsimmons)等人在《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期刊發表的論文指出,不排除「黑麻麻」是星際彗星的可能性。他們說明,有些彗星在長期暴露於宇宙射線之後,可以發展出一個「保護層」。彗星的冰,只要在保護層下藏得夠深,就不會揮發出氣體、散出塵埃的活動跡象。
不過,這只能說是有此一說了,目前大多數學者仍傾向於認為「黑麻麻」是個星際小行星。
第一個目擊到的訪客是星際小行星,而非星際彗星,其實出乎科學家原先的意料。目前所知太陽系外層「歐特雲」的小天體,多半是彗星,而彗星與小行星的比例估計是 200:1 到 10000:1。逃脫到太陽系外的小天體,來源理論上要與歐特雲類似,以彗星為主。別人的太陽系,假如構造與我們的太陽系相似,則逃出來的星際天體,也該是以彗星為主。

太陽系外層的歐特雲示意圖。圖/維基百科(Jedimaster創作)
沒想到,第一次就來了一個星際小行星。「黑麻麻」的到來,留下了疑問:別人的太陽系,究竟跟我們的太陽系有無不同呢?
夏威夷語的 ‘Oumuamua,意思第一個遠方來的信使。把它稱作第一個,言下之意就是期待找到第二個、第三個了。「黑麻麻」這位長相怪異的星際訪客,已經讓人類見識到宇宙比想像中更有趣,而現在它已經逃之夭夭,我們就放眼未來吧!
好消息是大型綜合巡天望遠鏡(Large Synoptic Survey Telescope; LSST)預計在 2019 年完工,這套直徑八米等級的巡天望遠鏡,讓我們有機會搜尋到更多更小更暗的星際天體。若能觀測到更多星際天體,人們將掌握更多來自別人的太陽系的訊息。這就像尋獲漂流到我們家門口的神秘訊息,或許能揭開它的來源地的神祕面紗。
我們從來不可能只活在象牙塔裡。地球並不孤立在太陽系中,常有意外的訪客,幻化為美麗的流星。也有過門不入的危險分子,科學家把它們登記在近地小行星的名單上。現在我們知道,太陽系也不是孤立在銀河系中,也有意外的訪客,從我們身邊飛掠而過。
我們不知道下一個不速之客什麼時候到來,也不知道它會給我們什麼意外的驚喜。面對外頭的世界,只能永遠保持警覺,也永遠保持開闊的心胸。
本文特別感謝鄭宇棋博士審訂
附註
[1] 陳英同,〈瓶中信──誰人寄來的小行星 1I/2017 U1 (’Oumuamua)〉,2017年11月8日刊登於網路天文館。
[2] 此段落由鄭宇棋博士提供。
[3] MPEC 2017-U183: A/2017 U1
[3] Stern, Alan. “Seeking Rogue Comets.” Astronomy, February 1997, 46-51.
[4] MPEC 2017-V17 : NEW DESIGNATION SCHEME FOR INTERSTELLAR OBJECTS
MPEC 2017-V17 : NEW DESIGNATION SCHEME FOR INTERSTELLAR OBJECTS
參考資料
Enriquez, E.; Siemion, A.; Lazio, J., et al. 2018, ArXiv e-prints, arXiv:1801.02814
Fitzsimmons, A., Snodgrass, C., Rozitis, B., et al. 2017, ArXiv e-prints, arXiv:1712.06552
Fraser, W. C., Pravec, P., Fitzsimmons, A., et al. 2017, arXiv:1711.11530
Jewitt, D., Luu, J., Rajagopal, J., et al. 2017, ApJL, 850, L36
Mamajek, E. 2017, RNAAS, 1, 21
Meech, K. J., Weryk, R., Micheli, M., et al. 2017, Natur, 552, 378
Ye, Q.-Z., Zhang, Q., Kelly, M. S. P., & Brown, P. G. 2017, ApJL, 851, L5
Greicius, T. ”Small Asteroid or Comet ‘Visits’ from Beyond the Solar System.” NASA News Releases, October 27, 2017.
”The IAU approves new type of designation for interstellar objects.” IAU announcement 17045, 2017.
“ESO Observations Show First Interstellar Asteroid is Like Nothing Seen Before.” ESO Press Releases, November 20, 2017.
Talbert, T. “Interstellar Asteroid FAQs.“ NASA News Releases, November 21, 2017.
原文轉載自:歐柏昇 / Pan Sci 泛科學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看著流星在夜空中飛翔一直是很多人心中美夢,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市面上的智慧型監視器在夜視的模式下可以錄到近6等星,黃道光銀河和流星都可以被記錄下來,開始燃起星空直播站的構想,其中最重要的任務當然是流星紀錄。 經過半年在龜山童軍營地的監視器氣候實戰測試成功,我們開始尋找低光害...
你是否曾經與朋友一起在寒冷的夜晚,守候流星雨,當流星墜落,與朋友們跳躍著歡呼 你是否曾在第一次透過望遠鏡看到月球表面時驚呼於她的細緻的地形地貌。 你是否曾經看過定在天空的一片雲,透過望遠鏡才發現那是美麗的銀河,有數不盡的星星閃耀。...
Comments